文章作者或来源:记者:林睿皎 浏览次数:(330)发布时间:2010-3-9
在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内,商业服务区可以说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大大小小的店铺鳞次栉比,让众多交大学子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在这些店中有这样一家既平常又特殊的洗衣店:说它平常,是因为它和所有洗衣店一样提供洗衣服的服务;说它特殊,是因为经营店铺的人是几名正在交大就读的普通学生。凭着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机械学院大二的徐杰、熊力、章成伟开起了这家“小保姆”校园洗衣店。

动力篇——“我们有要开店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最大的动力就是想通过开店得到锻炼。”
大学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可何谓人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知识储备、专业素养等都可以成为能力的象征。对于徐杰和熊力来说,学习固然重要,但只是一味专心于课业未免单调和乏味。
“毕竟现在是一个要求全面发展的时代,大学生要学的除了课业,我认为更多的还在于对社会的理解和自己兴趣的培养。就我们来说,我们的兴趣就是创业!”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往往能占领先机,越是有出人意料的想法,最后的成功越是顺理成章。今日的高校学子正是明日的社会精英。在大学时期树立创业的意识,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开阔的思路,会为将来走入社会增加有力的竞争筹码。
“能自己创业一直是我们的梦想,也许毕业后我们就会发展自己的一份事业,所以在大学时期经营一家店,既锻炼了能力,又积累了经验,还能赚点生活费,何乐而不为呢?”
准备篇——“选择这个项目我们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考证的,应该说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开一家店不像做兼职那样简单,成本、地段、客流量都要详细地规划和调查,做到万无一失才可以。
“初选项目时我们是这么想的,要生活就离不开‘衣食住行’,而一一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在校内只能在‘衣’上做文章。卖衣服可能效果不太好,因为大多数学生买衣服喜欢去校外,所以最终我们把目光锁定在了‘校园洗衣店’上 ——投资不是很多,与同学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最重要的是风险小,比较稳妥。”徐杰介绍说。
做好了这样的打算,他们就开始在各服务区逛。恰逢北区的“小保姆”洗衣店转让,这家店经营了三年,信誉好、知名度高,有良好的基础,但由于上一任的老板已经上大三,课业繁忙无法抽身,于是他们就把这个店接了过来。
正式准备开始,租金问题、水电费问题,他们一一解决。而在广告宣传上,他们也做足了功夫——自己设计宣传单和海报,不辞辛苦地到处宣传,忙得不亦乐乎。
最初家长对他们的做法并不支持,一方面担心他们会荒废了学业,另一方面担心他们会累坏了身子。所以他们不得不一遍遍做父母的工作,最后终于说服了父母。
就这样在各方面精心打点后,“小保姆”洗衣店在11月初如火如荼地开业了。
收获篇——“那份成就感真得让我们很充实、很快乐!”
自豪感:“我以前干过兼职的工作,但那都是给别人打工,”徐杰说道:“现在不同了,这家店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用不着看别人的脸色。虽然还没有做到事业有成的地步,但一想到这是自己的地盘,自己是老板就会特别骄傲!”
责任感:现在除去上课,他们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店中,一起讨论怎样开拓客源,怎样扩大知名度。在日常的经营中,他们感到这个店是一份责任,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
人际关系:在洗衣店中,他们既是老板也是店员。“欢迎光临”、“请问是洗衣服吗?”“请问是会员吗?”这样的话他们每天要重复无数遍。有时遇到态度不是特别好的顾客,他们也要面带微笑,即使心里不舒服也不能表现出来。日复一日,他们学会了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阅历一下子丰富了很多。
苦中作乐:工作快一个月了,现在回味,有苦也有甜。“在店里值班要是没有顾客就会很无聊,一个人闲得发慌,所以就把这当成自习室,又安静又宽敞,效率也蛮高的。”“送衣服会很累,提着大包爬五楼六楼是家常便饭,可转念想想,正好锻炼身体了,一举两得。”
篇外篇——“我们只是普通的大学生。”
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除了经营洗衣店外,和其他学生并无不同:喜欢体育,偶尔也逃课,生活平静。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我们近期的目标是把这个店做大做好做强,我们会以优质的服务和让学生们喜欢上‘小保姆’!”
他们普通却拒绝平庸,他们普通却快乐自足,他们简简单单地生活,热情昂扬地工作,他们的大学生活因为有了这样一家店而格外精彩!(编辑: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