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网 www.cnhan.com 稿件来源:武汉晨报
》》》事件:西服洗出破洞,维权难
现任硚口区工商分局副局长的杨勇,曾在沌口担任过武汉开发区工商分局副局长,分管消费者维权。日前,他向记者投诉时苦笑:没想到干洗一件西服,也会遭遇维权难。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杨勇花1000多元买了一套深灰色条纹西服,一直不舍得穿,只在2007年春节穿了几次。2007年3月的一天,他让妻子周女士将西服拿到沌口开发区泰康道57号的神龙干洗中心干洗。
按约定时间拿回干洗好的西服后,细心的杨勇发现,在衣领翻折的地方有一个直径2厘米的小洞。杨勇想,以前西服穿过之后他都要仔细检查,没有发现破洞,干洗了一次就有了“窟窿”,“可以肯定地说,是干洗店把西服洗坏了”。
周女士与干洗店老板交涉无果,无奈之下投诉到市消费者协会和市工商局12315申诉举报中心。
开发区消费者协会秘书长肖涛,同时兼任开发区工商分局消保科科长,依法定程序先后8次到干洗店协调,一直未果。干洗店老板坚持要周女士把西服拿到洗染行业协会进行鉴定。可周女士在中国银行沌口支行担任部门负责人,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去鉴定。5个月后,神龙干洗中心店赔偿了60元钱。
事后杨局长感叹,我一个工商副局长的衣服干洗坏了,索赔都这么难,可以想像普通市民的衣服洗坏了,维权有多么难。
》》》暗访:打工嫂揭露干洗内幕
无独有偶。 2007年12月25日,家住仙桃市郑场镇天门村来汉打工嫂崔女士致电晨报,揭露一个干洗店的内幕。崔称,2007年7月,她应聘到洪山区洪山街永安社区干洗店打工,一个月600元,老板有一台干洗机,“3个月来,那台机器从没转过”,每当老板收了衣服后,就拿到后面让她洗,大多数集中在晚上用洗衣机洗,甩干后,就挂在后面阳台上,“晴天就告诉顾客三天来取衣服,雨天就让顾客五天后来取”。
崔女士称,如果送来的衣服不太脏,老板娘便让她用刷子蘸洗衣液刷一刷,甚至干脆只用蒸汽熨斗熨平。结果浅色衣服洗洗局部,深色衣服不洗也能蒙混过关。
根据崔女士提供的线索,1月13日,记者来到永安社区永安路,找到这家“永安干洗店”。干洗店是租用小区一楼的门面房,两室一厅,一进门一间房里有一台干洗机和一个服务台,后面一间房内放了一台洗衣机,旁边桌面上堆满了衣服,最后面的阳台上挂满了衣服。
老板叫郭少英,是一个40多岁、胖胖的妇女。郭少英称,她老公在一家机关单位上班,自己开了这家干洗店,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常年雇请一名妇女帮忙。当记者询问衣服是否水洗时,郭少英称,“都是干洗,生意好时,我一天用四五次干洗机啊”。
记者在门口等候了两个小时,发现有10多名顾客将衣服送上门干洗,但一直没见郭老板开动干洗机。
1月7日、9日,记者先后暗访了江汉区、江岸区的部分干洗店,发现这些店大都存在洗衣空间狭窄、衣物混放、室内通风差、卫生状况糟等问题,“多数是夫妻店或家庭店”。
位于台北二路路口洗衣店老板陈爱明称,他和老伴本来做副食生意的,看到干洗店赚钱,就花8000元买了一台二手干洗机。他认为,开干洗店不需要技术,就像开副食店一样简单,只需要工商营业执照。记者调查发现,持有陈爱明这种观点的人,在洗染行业占了很大一部分。
》》》探秘:五分之一的干洗实际是水洗
市工商局12315申诉举报中心主任付鸿竹称,2007年他们共接到洗染申诉举报773件,比2006年翻了一倍,已居申诉举报排行榜的前5名。“干洗已成为投诉大户”。
市洗染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王超分析,造成投诉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干洗店本身的问题。洗衣店员工技术不适应市场需求,干洗店门槛低,服务质量不高,干洗与水洗不分开等等,都导致洗出来的衣服出现问题,成为投诉的主要原因。
王超称,我市洗染行业的市场很大,假如一个干洗店平均每天洗10件衣服,全市4000多家大大小小的干洗店,一年将干洗约1500万件衣服,实际上干洗衣服的数量远大于此。
记者在暗访中发现,一些街头或社区洗衣店最吸引顾客的就是价格便宜。以洗一套西服为例,在一些小区的干洗店,收费10元、13元不等,店面规模稍大一点的,则要20元、25元,相差二倍多。
王超称,正规洗衣店干洗一件西服的成本约13元,还不包含企业的管理成本,而一些街头小店只收10元甚至更低,这种价格差异来自低成本和低投入,大的洗衣店一套干洗设备要几十万元,而有的干洗店用的是二手干洗机,几千元就可以买到。花几千元购买的干洗机,每开一次机都需要50元成本,当生意不好时只能水洗。现在街头或社区洗衣店的干洗机都是摆设,不是故障机就是报废的空壳机,放在店里只是为了博得顾客的信任,王超说,“武汉市至少有五分之一的干洗,实际上是水洗”。
■提醒:几种衣服干洗要注意
王超介绍,有些衣服染色工艺不过关,容易造成纠纷,如有的衣服有三种以上颜色,其中一种颜色牢度不好就会褪色,还有些化学粘合剂性质不稳定,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矛盾的源头。
王超称,有的衣服标签上明明标着“不可干洗也不可水洗”,那这种衣服就根本不能洗,但一些商家对送洗的服装不仔细阅读标识就进行洗涤,使很多有特殊洗涤要求的服装被洗坏,造成消费者权益受损。比如羽绒服,在很多顾客的观念中,它是属于干洗范畴的衣物,但实际上羽绒服除少量可以干洗外,大多普通面料的羽绒服只能水洗。还有一些本来能干洗的衣物,因为添加了装饰品就不能干洗了。
》》》管理:索赔难,难在无权威部门鉴定
付鸿竹称,目前洗衣业的纠纷投诉主要有:衣服褪色、串色、染色、变硬、变形、缩水、破损等。工商部门接到投诉后,一般的方法是到干洗店进行了解,协调双方妥善处理。由于工商没有仲裁权,在协调无果的情况下,只有要求顾客将衣服送去鉴定,“洗染业协会是一个民间组织,虽说可以鉴定,但它的鉴定没有法律效应”。
硚口工商分局新合工商所工作人员辛启昌称,当双方无法调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鉴定衣服,“但鉴定一件衣服至少需要50元,大部分顾客都没有时间和精力,最后只有顾客妥协”。
付鸿竹称,虽然投诉的很多,但真正解决问题,让顾客满意的案例少之又少。
王超也承认了他们的鉴定不具备法律效应。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具备鉴定资质的只有武汉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和湖北省纺织产品检测中心。
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张姓工作人员称,如果干洗衣服出现故障,顾客必须要拿同样产品的新衣服来进行检验,也只能检验新衣服的质量问题。
湖北纺织产品检测中心一丁姓工作人员称,他们也只检验新衣服的质量问题,“对已经穿过的衣服无法检验”。
付鸿竹称,目前我国对服装洗涤养护方面的检测、检验没有相应的标准,更没有专业的机构对其指导、鉴定、监督,“成立权威机构鉴定洗染质量是解决洗染纠纷的重要前提”。
》》》前景:洗衣行业亟待规范管理
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环保总局联合颁布的《洗染业管理办法》于2007年5月11日正式发布,并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洗染业管理办法》对干洗店的设备要求,必须使用具有净化回收干洗溶剂功能的全封闭干洗机,逐步淘汰开启式干洗机。
《洗染业管理办法》对经营者要求,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欺诈行为:以“水洗”、“单烫”冒充干洗等欺骗行为,违反规定,可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
《洗染业管理办法》对从业人员要求,洗染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洗染技术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或有关组织及机构颁发的培训合格证书,持证上岗。
王超称,我市执行《洗染业管理办法》有一定的难度,希望目前的问题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大洗染行业的管理力度。
湖北社科院研究员万润杰认为,《洗染业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后,给半年到一年的过渡时间,要求经营者按照规定的标准自行转型升级,争取在年审时顺利通过。唯有这样,洗衣行业才能恢复阳光运作,在卫生、安全等方面取信于消费者。